国内便利店行业发展现状
便利店是大家所熟知的,分布在各个城镇之中,方便的大家的生活,那么,近几年,国内便利店行业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
便利店城市分化,一二线城市优于三四线,南方优于北方。便利店密度较低的城市基本都是一线城市以及部分较发达二线城市,比如上广深、杭州、温州等均排名前十,兰州、贵阳、济南、合肥等排名靠后。
一线城市中,上海、深圳和广州的便利店发展水平较高,北京便利店的发展水平(7185 人/店)距离日本和中国台湾(2300 人/店)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每家便利店覆盖人数小于 10000 的城市有 20 个,其中东南沿海城市有 9 个,占据半壁江山。中部省区城市长沙和太原位于前列,西部城市成都以及呼和浩特也位列前十。总体来看,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是便利店发展较好的区域,西北、西南内陆地区是便利店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
中部地区增速较快。便利店门店增长率超过 20%的城市占到所调查城市总数的 47.5%。哈尔滨、武汉、长沙是增长速度*快的三个城市。其中,哈尔滨的增长率达到了 33.3%,中部城市长沙、武汉等也成为便利店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另外,由于近两年北京市商委推出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及各大品牌角逐北京市场,令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也达到了23.5%,成为便利店发展的明星区域。上海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饱和度问题,近几年门店总数没有较大的增长。
南方地区城市的 24 小时便利店比例明显高于北方地区,其中南方地区 24H 便利店平均比例为 45%,北方为 31%,呈现出绝对优势;这也体现出南北方消费者在生活消费习惯上的差异性和气候的影响因素。北方城市便利店在经营时间明显短于南方城市
一些三四线城市还未达到便利店快速发展的条件: 经济足够发达、人口教育和收入水平更高、生活节奏较快、消费习惯更现代化。
一线城市定期采购频次少,便利店光顾频次多。尼尔森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定期大型采购成为*主要的购物目的,而相比之下四线城市主要购物目的*大依然是日常家中补货。定期大型采购意味着光顾频率减少,单次购买更多。一线城市相比四线城市消费者在经济收入上更高,生活节奏更快,也有更显著的中产阶级消费的特征。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全国购物者光顾频率在卖场渠道下降 19%,大卖场或百货店平均每月的消费次数相对于便利店和在线购物有很大的减少。